不开心。不开心就想打人,但是我谁都打不过。我谁也打不过,我什么也不是。

从高考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与复杂性

我们在批判前先应搞清楚我们为何而批判。比如高考,天天有人在批判。为什么?因为高考决定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这对于今后发展的竞争力(无论是教学资源差异造成的能力差异,抑或毕业院校在各高校、机构中的认可度,抑或其他)也有极大的影响。相较之下,批判高中期末考的人就少得多,因为期末考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影响相对较小。所谓“一考定终身”,便是对高考在影响资源分配上的决定性作用的肯定。当然,这句话也是可以批判的,你可以感性感受,抑或理性分析,此处略去不表。

再以高考批判为例。既然高考这般重要,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此般地位,它理应有高认可度的评价体系,理应有完善的公平的程序。而事实上,许多高考批判的文章,都是针对评价体系(高考所涉内容)及其影响(应试教育模式)。我们争论某块内容值不值得考,争论一些具体的题目是否合理,争论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是否让我们的孩子。这些每个都是较大的话题,此处略去。

但在高考作为决定资源分配的属性上,人们大多是持肯定态度的。显然,这里也有不公平,资本对于基础教育资源有一定的影响,但无可否认的是,1978至今,无数出生卑微的人们通过高考实现了阶级跃迁,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在没有高考的时代中趋于固化的人生轨迹。这样的一种制度在血缘、资本之外引入了新的为大多数人所肯定的变量,从而让人们能够通过学习改变人生,也使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以上陈述均无数据支撑,欢迎批评)

从高考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于“依据学术评价分配资源”这样一种模式多是肯定的,但对于评价的宏观方向还有细则则各具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多是从对个人有益的角度出发的,如要求调整学科难度,改变学科权重,实行南北榜制度或是全国一卷制度,采用赋分制度,等等等等。高考常常会改革,几乎每项改革都会伴有一定的争议。总而言之,高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里面所涉的变量极多,要实现全局最优是尤为困难的(如何定义“全局最优”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虽然高考总体而言较为公平,能够以相对平均的方式实现资源分配,但它在个人层面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大数定律能够保证“清北实力”的学生不掉到一本,但无法保证他们稳上清北。故而,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成为了优生的一份保险,增加了高校优生共赢的可能性。

浙江大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要素

在高等学府中,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学校往往会依据GPA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其他乌七八糟的制度。以下内容仅与GPA而不涉及其他乌七八糟的制度。所批判院校为浙江大学。

GPA的计算方式大抵是课程学分越高,其权重越大。课程按百分制或是五级制计分,依据赋分制给出绩点。这里明显继承了赋分制度的缺陷:变化率过于陡峭。分数差一分,绩点可以没差,也可以差出0.3,这就造成了卡绩的现象。尤其是微积分等5学分的大课,卡绩对总绩点影响巨大。在80分段,80分只有3.6,而89便有4.5,于是落于此分段常会叫人心惊胆战。分数的密集与绩点的疏松间的矛盾导致非核心考核项会对绩点产生较大冲击(尤其C语言程序设计这类水课,题目没得往深度出,就考视力考所谓“细心”了?都什么阶段了还这样搞学生?有意思的很,有意思),这对能力极值较高而均值较低的同学而言是不利的,而私以为这样的同学应受到更高的评价。

另外,不同教师的个人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有的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觉得大家拿了高分会开开心心,就尽力把分数往高处打,这样的教师往往较受欢迎。有的教师比较苛刻,不擅长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打的分数一般都比较低,这样的教师往往会被唾骂。还有一些教师,打分搞两极化。还有一些教师,评价标准奇葩,生物课按字的美丑打分,你妈的怎么不去开书法课?还有一些教师,随机打分。还有一些教师……在“查老师”上,教师下方的评论不光与其个人对课程的表达相关,更和学生的绩点挂钩。于是在攻击教师的陋习之外,不少评论也会攻击其给分(当然,如果是第一类教师,那么下方会有很多赞美,各种角度来的赞美)。不得不承认,这很功利。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正是我们趋利避害,希望高绩点心理的直接作用。

学生选课种存在的变数导致同一个学生的绩点走向会依据课程不同而不同。不同课程导致的变数很明显,同一门课程也能因教师不同而造成较大变数。有的教师事多,有的教师事少。若前者均绩高于后者,则无可厚非;若前者均绩低于后者,就挺滑稽。私以为个人历史素养不算太差,写了一学期论文,也给老师看看做了一些修正,到头来成绩低得离谱(其他班的同学则不然),就挺滑稽。生活本身也很滑稽,表面上,大家都笑嘻嘻的,但大家心里怎么想,又有谁知道呢。又有谁知道呢。

这些是存在的问题,我并不知道怎么解决。学校也有一些调整方案,比如正态分布,比如互评制度。这些制度引得学生怨声载道(也有老师表示否定这样的制度),校方的态度则是坚持这些制度并不做调整。难道这些制度很完美不需要调整么?人家改革开放都永远在进行时你一个正态分布完美地可以传之无穷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道所有通识课的设置都可能符合正态分布么?我不知道。互评制度则更为人所诟病。如果大家做的工作都差不多,态度也都较积极,硬是要分出个级别是什么意思?提前感受社会险恶人心冷暖?在一个小组中,存在划水的同学是可能的,但大家都认真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是很可能的情形。校方做出的制度不能让多数同学认可,校方也不对其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修正,不能给出让大家信服的解释,而是听之任之,固执己见,视学生为任己宰割的鱼肉。这样的大学,是国内一流的大学么?这样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学校么?培养技工差不多,查脸色,搞关系,抄文章的高级技工,很棒哦。

(只是偏激的一己之见,暂不接受反驳,如不赞同,略去此段即可)

我们的学校讲“求是”。在学术上,实事求是固然是好的,这是为学应秉持的态度。但在管理层面,所谓“求是”也有丝“古板”“缺乏变通”的意味,仿佛校方是一个大家长,学生就该听家长的话,不该质疑。但是,这样不合理的预设自然不会有合理的结果。骑在自行车上的打卡一族,传了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实验报告,求是么?教师们基于这些事实所给的成绩,求是么?三本之名,看上去是对浙大学术成就的否定,但我更觉得,这是对于浙大管理与制度设置上的否定。说了这么多GPA相关的,其他能说的还很多,例子过多,只举一个。把学校当公园建,校外人士直接放进来,抢学生的饭,堵学生的路(暑期旅游团),很求是哦,很创新哦。

觚不觚,觚哉!觚哉!